筷子,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日常道具。然而當被問及「何種筷子最適合自己」時,許多人或許會感到茫然,難以給出確切的答案。

這次我們有幸專訪渡瀨設計師,聽聽他如何展開一場探索筷子奧義的設計之旅。

渡瀨設計師首先著手研究筷子的選擇標準,他發現業界普遍以「長度」作為挑選的依據。 傳統上,測量拇指與食指呈直角張開時,兩指尖之間的距離為「一咫」,而「一咫半」的長度常被視為選筷的基準之一。

但在實際體驗後發現,「一咫半」的長度並非全然適合所有人,至少對他而言,並沒有達到理想的使用感受。

為了更深入探究筷子的構成要素、對使用體驗的影響,渡瀨設計師決定親手製作一份詳盡的表格,羅列出「長度、材質、握柄形狀、重量、粗細」等項目,並逐一分析各要素可能帶來的差異。透過實際比較,他明確意識到,長度、粗細、形狀、材質、大小乃至重量的細微變化,都會直接影響使用的便利性。

確實,我在餐廳用餐時,相較於「過長」的筷子,往往更在意筷子「粗細」。偶爾遇到握感極佳的筷子時,甚至會湧現一絲感動!這才意識到,或許我平常都只是隨意取用,沒有細究是否真正合手。

於是渡瀨設計師著手進行更為系統性的比較實驗,仔細評估長度、粗細、形狀、材質、大小和重量之間的差異。

我好奇地詢問:「你有實驗用的樣品筷嗎?」令人驚訝的是,他竟拿出多達254雙筷子!琳瑯滿目陳列在眼前,著實令人震撼。

為了真實驗證不同筷子的使用感受,渡瀨設計師親身試用了每一雙筷子。這段過程嚴謹到堪稱苦行僧等級……他特意挑選了紅豆、烤魚、冬粉、鵪鶉蛋、高野豆腐等不易夾取的食材進行測試,每日不斷夾取、記錄數據、整理分析,由此展開了這段漫長而嚴謹的製筷旅程。

歷經長時間的探索,渡瀨設計師終於得出了他的結論!首先,他發現對大多數使用者而言,22公分的「長度」最為適宜。有趣的是,22公分恰好也是夫妻筷的平均長度,因此他決定將長度固定為此。

與長度不同,筷子的「形狀」和「粗細」則呈現更為個人化的偏好,難以歸納出統一標準,因此保留選擇的空間至關重要。

這個結論也印證了我先前在餐廳的感受,合適的粗細能在握住筷子的瞬間帶來「恰到好處」的舒適感。

基於這個結論,渡瀨設計師設計出能讓使用者選擇最符合自身「握感」的筷子。握柄的形狀提供「四角」、「八角」、「削木紋」三種選擇,粗細則有「粗」、「細」兩種。材質選用了兼具適度重量、優異質感和良好耐用性的「鐵木」。

也是因為這份研究,中川政七商店提倡選擇筷子的基準並非長度,而是「握感」!粗細的差異若非仔細觀察,幾乎難以察覺,但握在手中的感受卻有明顯不同。

這些精緻的拭漆筷皆出自日本首屈一指的筷子產地——福井縣若狹,由經驗豐富的職人們以近乎苛求的態度用心製作,甚至連0.1mm細微處都力求完美。

在日本中川政七商店的店鋪中,特別打造了如同筷子公寓般的陳列架,裡頭住著各種經過深思熟慮而設計出的筷子。塗裝則採用溫潤的拭漆工藝,並提供朱紅、茶色、黑色三種典雅的顏色供選擇。

不妨跟隨以下步驟,從中尋覓出最適合自己的筷子:

  1. 選擇握柄粗細
  2. 選擇握柄形狀
  3. 選擇顏色

如此深入研究筷子,讓我再次體會到「正因為是每天使用的物品,更應當選擇自己喜愛、用起來也舒適的款式」。然而,渡瀨設計師卻謙虛地表示:「或許還有許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。」他那份永無止境的求知欲,著實令人敬佩。

最後我好奇地詢問渡瀨設計師最偏愛哪一款?他毫不猶豫選擇了「八角/粗款」。而我自己則成為「八角/細款」的愛用者。

<介紹商品>

拭漆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