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川政七商店會議室裡,銷售部門聚精會神聽著設計師的商品簡報,當簡報結束的那一刻,自然而然地響起了掌聲。

這就是接下來要介紹的「信樂燒平土鍋」。我一邊聽簡報,一邊已經在想像要如何使用這個土鍋。對消費者來說,無疑是令人感到心動的商品!

在這篇文章中,我將引用青野設計師的話語,為大家介紹這款能增添圍爐風采的「信樂燒平土鍋」。

像「器皿」般的土鍋

「在被賦予開發土鍋的任務後,我最先試用了家裡的土鍋,這才再次體悟到,擺著土鍋圍爐的場景真是太棒了!不只擺盤看著美味,圍在餐桌旁的每個人都能主動參與料理,進而產生凝聚力。

這有點像將食物盛在大盤子上端出來一起享用的感覺。而土鍋作為烹飪器具,可以直接從廚房端上餐桌,大家都能參與『料理』這件事,並圍著火源用餐談天,創造出獨特的豐盛體驗。」

▲企劃「信樂燒平土鍋」的青野設計師

「不過土鍋出現在餐桌的頻率,大概只有煮火鍋的時候吧。我覺得好可惜,如果能有一款適合各種料理的土鍋就好了!比如說把土鍋做成類似大盤子功能的話一定很有趣,靈光一閃才想到了『像器皿一樣』的這個概念。」

實現「如器皿般」的土鍋形狀

這樣做出來的土鍋,除了可以拿來蒸、煮、燉、炒各種料理,還具備了超越料理功能的巧思。

「為了實現『像器皿一樣』的概念,與一般土鍋最大的差異在於形狀。

一般常見的土鍋大多從底部向內縮,形成垂直立起的形狀,還為了放鍋蓋而做高鍋身,使整體鍋型顯得更為直立。而這次我們的目標則是做出接近器皿的形狀。」

「和器皿不同,土鍋一定得放鍋蓋,但如果去除為了放鍋蓋而在鍋緣做的階梯狀設計,就能讓料理在餐桌上看起來更美味。

為此我們將鍋緣平緩外擴,表現出寬口器皿般的形狀,既能穩穩支撐鍋蓋,也更像餐桌道具。由於鍋緣向外擴展,比較容易看見鍋內料理,更適合擺在餐桌上。

這樣的鍋緣還有如畫框般將食材框住的效果,提升料理整體的視覺美感。」

色彩與土質也展現對器皿感的追求

「顏色有糖色和黃瀬戶兩種。糖色是土鍋的基本色,黃瀬戶就比較少見了。雖然常有白色土鍋,卻很少有染上黃暈的色調。

這是為了展現『像器皿般』的概念而特別調配的顏色,靈感來自骨董店常見的瀨戶石皿。這種釉藥自古以來就常用於器皿,我覺得非常適合襯托日本餐桌上的料理。土鍋內側的線條也參考了日本古器,既簡約又能凸顯土質和釉藥的質感。」

「瀨戶石皿」骨董,越用越有味道

「我們在選擇製作產地時,特別重視陶土的質感。雖然土鍋還有其他充滿代表性的產地,但為了實現器皿般的質感,希望使用伊賀(三重縣)、信樂(滋賀縣)地區的樸素陶土,因此這次企劃便與信樂燒窯廠攜手合作。」

▲前面是最終成品,後面是第一次的打樣。故意使用粗曠削法,凸顯土的質感

「土鍋成型後會對表面進行削磨,呈現陶土粗獷的面貌。我們故意用粗曠的削磨方式表現陶土原始的生命力。我認為這樣的表現,能感受出日本器皿所講究的自然材質所帶來的變化。」

一部分的打樣

「另一方面,因為我太喜歡有土鍋陪伴的日常,所以想找一個恰到好處的平衡點,讓土鍋不會給人難以親近的印象。

這次協助製作的松庄株式會社十分幫忙。由於這個土鍋形狀特殊,所以反覆進行了多次打樣,做到連我們都說不要再試了(笑)。我們就像這樣齊心協力,一步一步往前邁進。」

不斷試用的每一天

就這樣完成了第一個打樣。為了確認日常使用是否順手,我們用它煮過各式各樣的料理。

▲青野家實際使用的樣子※照片也包含部分改過規格的打樣

「完成第一個打樣後我就超常使用!剛做好的那陣子幾乎每天都在用,拿它做馬鈴薯燉肉、燉菜、滷雞翅這些料理,做完直接端上桌。即使是平常常做的簡單料理,裝在土鍋看起來就像一道豪華大菜,所以我現在每週至少都會使用一次。」

「使用過程中也發現一些問題,所以中途有調過形狀。原本底部收得更窄,但這樣會縮小受熱面積,熱氣容易散失。如果平常要花很多時間等待烹煮,很不方便使用,所以我們擴大底部,讓它更容易受熱。」

共享圍爐豐盛時光

「我們也請公司員工試用了土鍋。在眾多回饋中,最讓我感動的是一位有孩子的員工分享。

他說,平常煮火鍋時都會幫孩子盛好料,但這個土鍋設計得很容易看見鍋內食材,促使孩子自己主動夾料。這樣的畫面就是我當初企劃時所感受到圍爐的迷人之處啊!

無論是小孩子還是不擅長料理的人,每個人都能參與烹飪,進而產生連結。我覺得這種美好的豐盛感受,正是圍爐的魅力所在。實在很開心能創造這樣增添圍爐風采的商品。」

「我覺得土鍋像是能自然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的裝置。如果信樂燒平土鍋能為大家的餐桌添上一筆溫暖風景,我將感到無比榮幸。」

〈介紹商品〉

信樂燒平土鍋